尊龙凯时

當前位置:尊龙凯时 » 黨建文化 » 學習園地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

王曉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眼更好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丛煨蕴岢觥皥猿忠陨鐣髁x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并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任何一种文化要立起来、强起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凝结和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引领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内在的先进性、广泛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我们一定要牢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推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回顧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一路走來的奮鬥曆程,之所以能夠戰勝一個個艱難險阻,創造一個個人間奇迹,迎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靠的就是共同理想信念的凝聚和鼓舞。曆史和現實表明,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任何時候都是我們的顯著優勢所在,都是我們前進的根本動力所在。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關鍵時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越是形勢複雜、任務艱巨、挑戰嚴峻,越需要築牢共同的理想信念,更好統一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彙集起攻堅克難、奮力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理想信念的確立和鞏固是一個長期的、曆史的過程,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個持續深化的過程。必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爲基礎性工程、戰略性任務,做到常態化開展、制度化推進。要深入推進理論武裝和宣傳普及工作,引導幹部群衆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打牢堅定共同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真正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要持續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堅持理論和實踐相聯系、曆史和現實相貫通、國內和國外相對比,引導人們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深刻認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現實基礎和光明前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矢志不渝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爲實現中國夢而奮鬥。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既需要“立”,也需要“破”。對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對宣揚西方“憲政民主”、“普世價值”、曆史虛無主義等的錯誤觀點,對否定歪曲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錯誤言論,要旗幟鮮明、敢于鬥爭,有針對性地進行辨析和批駁,幫助人們劃清是非界限、提高辨別能力,自覺抵制錯誤思想觀點的侵蝕。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調動各方面力量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立志肩負起民族複興的時代重任。

堅定共同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深厚基礎。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動形成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鬥。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引導人們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增強愛國意識和家國情懷。要把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著力點和落腳點,引導人們不斷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旗幟鮮明地反對分裂國家圖謀、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道德是社會文明進步、團結和諧的基石,要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引導人們正確辨別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榮與辱、公與私、義與利,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自覺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要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堅持在服務群衆中宣傳群衆、引導群衆,立足群衆思想實際和生産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提供服務,更加注重精准化、實效性,更好地把滿足群衆需求同提高群衆素養結合起來,促進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完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政策體系

任何一种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牢固确立,都是一个思想教育与社会孕育相互促进的过程,都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隹拷逃际遣还坏,还要有制度规范、有政策保障。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容易落地生根,现实中的一些道德失范和价值扭曲现象也不能得到有效约束和遏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坚持德法相济、协同发力,重视发挥法律政策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促进作用,专门制定了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立法修法规划,推动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公共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表明,以法律政策承载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核心价值观建设才有可靠支撑。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政策體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归属感和自觉践行力。

完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政策體系,首先要强化法律法规的价值导向,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贯穿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坚持法律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相结合,积极推进立改废释,特别是要聚焦道德约束不足、法律规范缺失的重点领域,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更好用法治的力量引领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义的道德天平。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是推动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使规范社会治理的过程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公共政策与群众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影响更切实、更直接、更广泛。要坚持政策目标和价值目标相统一,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制定和实施之中,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推动形成有效传导社会主流价值的政策体系,实现公共政策和核心价值观建设良性互动。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也是一個國家核心價值觀孕育形成的深厚土壤。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來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脈,深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堅守我們既有的傳統、固有的根本,在此基礎上深耕厚培、延伸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延續我們的精神命脈、保持我們的精神獨立性,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牢固而持久地確立起來,成爲感召和凝聚全體中華兒女的強大精神紐帶。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就是爲國家立心、爲民族立魂的工程。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贵在继承、重在创新。不忘本来才能更好面向未来。要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进一步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梳理好、开掘好,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在梳理、甄别、萃取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学校教育、媒体传播、文艺创作、礼仪推广、民间传承等途径,广泛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中华文化在一代代接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守正创新才能历久弥新。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要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更好地涵育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健全志願服務體系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志愿服务既体现了人们对高尚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美好向往,又顺应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内在追求,最能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广泛参与,在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组织队伍不断壮大,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在城乡基层蓬勃开展,全社会志愿服务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志愿服务条例》《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等法规和政策文件出台,推动我国志愿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之路,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健全志願服務體系,更好引导人们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健全志願服務體系,关键是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要大力扶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建立健全孵化培育机制,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参加公益创投、获取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开放。要精心培育志愿服务队伍,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机制,开展高水平、精准化的教育培训,分领域、分层次培养骨干队伍和专业力量。志愿服务项目和阵地,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依托。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百姓生活,设计一批高质量、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品牌。要扩大志愿服务站点的覆盖面,以城乡社区、公共场所、窗口单位为重点,推动志愿服务进医院、进车站、进商场、进景区,推进社区、高校志愿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实现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志愿服务阵地的全覆盖。要加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制定实施志愿者嘉许和回馈办法,健全志愿服务星级认定制度,重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

诚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始终重视诚信、倡导诚信、弘扬诚信,明确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诚信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诚信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着力解决诚信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诚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总体上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有待提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还不相符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特别是见利忘义、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败德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诚信缺失仍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坚持把诚信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着力点,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良好风尚。

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基础在于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要推动各个领域建立信用信息记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要完善多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动机制,畅通守信“绿色通道”,加强失信惩戒,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使褒扬守信、惩戒失信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应当看到,推进诚信建设,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既要靠他律,也要靠自律。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广泛宣传普及与市场经济和现代治理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积极培育诚信文化,使诚实守信成为人们的内在追求和行为习惯。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制定诚信公约,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不断提高。

《 人民日报 》( 20191206 09 版)